横江词·其三
李白〔唐代〕
横江西望阻西秦,汉水东连扬子津。
白浪如山那可渡,狂风愁杀峭帆人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横江上西望长安,归路为大江所阻挡,向东而望,汉水东连着扬子津。
白浪如山哪里可渡,江上的狂风使船夫失色。
注释
汉:一作“楚”;连:一作“流”。
峭帆:很高的船帆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彭定求 等.全唐诗(上)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:392
2、
詹福瑞 等.李白诗全译.石家庄:河北人民出版社,1997:283-287
赏析
“横江西望阻西秦,汉水东连一作楚水东流扬子津。”长江天堑阻隔了李白北上的路途,只能在站在横江向西望了,长江由东西走向变为南北走向,所以用西望,而不是北望。西秦,指唐朝长安所在的地方,李白念念不忘报君恩。汉水,即长江水,东流到扬子津,古地名,实际上是扬子江畔的渡口。长江到江苏地界,俗称扬子江。李白想由此北上,但“白浪如山那可渡”,正赶上那天狂风大浪,白浪如山,根本无法渡船过江。古代人过江可没有现在方便,无论坐火车或汽车,从长江大桥几分钟就可以完全过江,古代长江上没有一座桥,过江主要是船,那时的船一般都是木头做的,根本架不住淘天的白浪,可以说一不小心就可能船翻人亡。所以在风大的日子,船一般是不
创作背景
关于这组诗的创作背景,学界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。上海复旦大学及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的《李白诗选》,均据此诗中“郎今欲渡缘何事”一语,认为“郎”乃古时对年轻男子的称呼,因此推定此诗乃开元十四年(726年)李白初出蜀时所写。李协民则认为这组诗是天宝元年(742年)秋李白由南陵奉诏赴京途中所作。而黄锡圭《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》将此诗系于天宝十四载(755年),地点在当涂采石戍之横江馆前;何庆善也认为这组诗是“安史之乱爆发前夕的天宝十四年秋”所作。詹福瑞等《李白诗全译》认为此六首约作于天宝十三载(754年)游历阳时。安旗则认为这组诗是天宝十二载(公元753年)秋天,李白由幽州归来南下宣城途中经横
简析
《横江词·其三》是一首七言绝句。诗的前两句说长江天堑阻隔了诗人北上的路途,只能在站在横江向西望了;三句说正赶上狂风大浪,白浪如山,根本无法渡船过江;末句实写开船人愁,而真正愁的是诗人自己。这首诗写诗人北上路途之难,而他因此生发出愁思,他不想久居江南,远离唐朝政治中心——长安。
李白
李白(701年2月28日~762年12月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(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),一说山东人,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,祖籍陇西成纪(今甘肃省秦安县)。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,与杜甫并称为“李杜”,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据《新唐书》记载,李白为兴圣皇帝(凉武昭王李暠)九世孙,与李唐诸王同宗。其人爽朗大方,爱饮酒作诗,喜交友。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,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,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,代表作有《望庐山瀑布》《行路难》《蜀道难》《将进酒》《早发白帝城》等。 1127篇诗文 5967条名句
寻雍尊师隐居
李白〔唐代〕
群峭碧摩天,逍遥不记年。
拨云寻古道,倚石听流泉。
花暖青牛卧,松高白鹤眠。
语来江色暮,独自下寒烟。